在幼儿入园晨检中,我们发现有孩子患龋齿的现象,所以最近我园花时间去搜集、整理了有关龋齿的知识,在这里想让大家了解一下,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宝爸宝妈们能多关注幼儿牙齿生长的情况。
一、什么是龋齿
龋齿:俗称“蛀牙”、“虫牙”,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。龋齿是一种多因素疾病,是在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,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。其发生、发展和患者自身、微生物,饮食习惯等密不可分。
二、 儿童龋齿的普遍性
2005年至2015年10年间,我国5岁儿童乳牙和12岁儿童恒牙龋病患病水平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。其中,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从66.0%上升到71.9%,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从28.9%上升到38.5%。
那到底,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多孩子蛀牙?我们得知道原因,才知道怎么防治。
三、龋齿形成的原因
1、致龋细菌
人类口腔内的细菌分为产酸菌属和革兰阳性球菌。大部分产酸菌属是乳杆菌及变形链球菌, 用于分解碳水化合物;革兰阳性球菌可损害有机质, 长期作用下引发龋洞。口腔内残留的食物会导致细菌滋生,从而会引起龋齿的发病,会影响到口腔的健康,并且会诱发更严重的疾病,应该要养成勤刷牙的习惯,并且饭后最好用温开水漱口,这样可以避免龋齿的发病。
2、饮食习惯
现在儿童食物的含糖量较高, 饭后睡前增加甜点零食, 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直接导致儿童龋齿病。葡萄糖、蔗糖等高糖食物为细菌提供营养, 导致细菌附着在牙齿表面, 生成菌斑并破坏牙体。经常吃甜食可导致口腔pH值降低, 并持续处于低值。食物残渣分解发酵, 损害牙釉质产生龋齿。
在儿童牙齿发育期间, 偏食导致牙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失衡, 若缺乏钙、磷、铁及蛋白质, 有可能导致儿童牙齿发育不健全, 牙齿抵抗细菌的能力下降, 从而发生龋齿。
3、卫生习惯
不良的卫生习惯间接引发龋齿病。不良的卫生习惯有不按时刷牙、刷牙时间短、刷牙方式不正确等。不良的卫生习惯助长了细菌的滋生, 继而产生蛀牙, 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口腔问题。
4、牙齿的易感性
牙齿的易感性指牙齿的钙化程度及牙齿的质量。钙化良好的牙齿是指硬度较高、质量较好的牙齿;钙化较差的牙齿是指牙组织疏松、易产生龋坏的牙齿。牙冠发育异常、牙齿错位不齐等情况易嵌塞食物残渣, 牙菌斑难以清除, 从而产生龋坏。儿童牙齿萌出后即可发生龋齿, 因此从幼儿期开始就要对此病进行预防。儿童口腔中一些不容易清洁的部位可生成牙菌斑, 易发生龋齿。
5、抵抗力差
孩子自身抵抗力差,会增加龋齿的发病几率,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,需要增加营养的摄入量,可以提高孩子身体的抗病能力,能够避免龋齿的发病,并且要注意口腔的清洁,尤其要注意合理饮食。
6、家长防龋齿意识浅薄
家长对儿童龋齿的知识欠缺, 没有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, 忽略了对儿童牙齿的保护。有些家长采取错误的防龋办法, 也未能降低小儿龋齿发病率。
或者看看动态的演变过程:
其中,局部影响包括:
对恒牙的不利影响——可能引发恒牙龋坏、恒牙排列不整齐
乳牙上的致龋菌可能蔓延到刚长出来的恒牙上,导致恒牙的龋坏。
因为龋齿,乳牙过早缺失,可能导致相邻牙齿向空洞移位,扰乱了正常的牙齿咬合关系,最终形成恒牙的错合、不整齐。
一种情况是,乳牙残留的牙根把恒牙顶歪了。
一种情况是,龋齿被拔掉后,恒牙向空洞的地方挤着长。
无论哪种情况,恒牙都会长得歪歪扭扭,不整齐、不美观了。
----乳牙龋齿应马上治疗 ----
眼看小小龋齿能产生如此大的危害,所以妈妈们,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,孩子有了龋齿、即使是乳牙,也要马上看牙医,寻求专业的治疗。
根据龋齿的深度不同,针对性地进行治疗。
1、浅龋齿
龋蚀破坏只在釉质内,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,表面粗糙。
趁细菌还没有产生实质性破坏前,氟和抛光可以阻止龋齿发展 。
2、中龋齿和深龋齿
中龋齿——龋蚀已达到牙本质,形成浅层龋洞。孩子的牙齿会对冷、甜、酸等会感到敏感、酸痛;但刺激物一旦消失,痛感就会随之消失。
深龋齿—— 龋蚀已达到牙本质深层,接近牙髓,或已影响牙髓。孩子对冷、热、酸、甜都有痛感,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。
四、预防及护理
1、 务必要养成饭后漱口,早晚刷牙的好习惯。第一颗牙齿萌出,即开始刷牙。选择合适的牙刷,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病。开始由父母给孩子刷牙,孩子2岁后可以自己刷牙,但父母必须监督、必要时帮助其刷牙。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,时间保持在2分钟以上(例如Bass刷牙法)。培养口腔卫生习惯时,需反复练习,按时进行,不宜任意中断,父母应耐心教导。
2、 减少吃糖次数,少喝碳酸饮料.。
如饼干、冰激凌、蛋糕、巧克力等含糖量高或粘度大食物容易引起龋病,应减少这部分食物的摄入频率。餐后、食用零食、饮用碳酸饮料后,应及时用清水漱口,清除食物残渣,或咀嚼无糖口香糖,可降低龋齿产生的风险。